【导语】:给娃打预防针,爸妈最操心,正文整理了10个宝妈宝爸最关心的问题,赶紧收藏,以备急用。
孩子接种疫苗后发烧了,要就医吗?
疫苗接种反应是人体对疫苗的正常免疫应答,多数表现为轻微、短暂的不适,这些反应通常在1-3天内消退。
局部红肿、硬结、轻微疼痛,可冷敷缓解红肿,但要避免揉搓(揉搓可能加重局部反应)。
全身反应表现为低热(一般≤38.5℃)、烦躁、食欲减退、乏力,可能伴轻微皮疹(如麻疹/水痘疫苗后),可多喝水、休息,发热可物理降温或按医嘱用退热药(如布洛芬)。
如果接种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出现如下反应:
呼吸困难、面部/喉咙肿胀、全身荨麻疹、呕吐、休克等。
持续高热(体温≥39℃且持续超过24小时),且退热药无效;或抽搐、意识模糊、肢体无力等。
需尽快到医疗机构就诊,遵医嘱进行下一步治疗。
家长们放心,绝大多数疫苗反应是安全的,无需过度担忧,但保持警惕有助于及时处理罕见严重情况。如有疑问,随时联系接种医生或儿科医师
接种疫苗后就一定能防传染病?
疫苗是通过技术手段处理病原体(如灭活病毒、减毒病原体或基因工程抗原)刺激人体免疫系统,促使其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记忆细胞。当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,免疫系统能迅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,从而降低感染风险或减轻症状。
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、最经济的手段,但无法完全消除感染风险。部分人群因免疫应答不足(如抗体生成少或随时间衰减)可能无法获得充分保护。同时接种效果还受疫苗本身特性、个体差异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。接种后仍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和医学监测,才能最大化保护效果。
为啥好多疫苗不能只打一针?
不同疫苗有不同的接种策略,如乙肝疫苗、脊灰疫苗和百白破疫苗等,这些通常需要3-5针来“激活”免疫系统的记忆功能,从而巩固免疫保护。
当疫苗首次进入人体时,免疫系统需要时间识别抗原(疫苗中的有效成分),并启动应答。此时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,且只能产生短期保护,记忆细胞的数量也有限;再次接种时,记忆细胞会被快速激活,产生更强的二次免疫应答,生成大量抗体。这种“训练”过程使免疫力更持久、更有效。
错过了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不行吗?
如果孩子错过了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,家长无需过度焦虑,但需要尽快采取补种措施。即使间隔时间过长,也不需要重新接种已完成的剂次,只需补足未接种的剂次,补种时可同时接种多种疫苗。
根据国家指南,多数疫苗可以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(如乙肝疫苗、脊灰疫苗、百白破疫苗等),与医生沟通,优先补种传染性强、危害大的疾病疫苗(如麻疹、百日咳)。
孩子感冒、发烧、有过敏史能接种吗?
如果孩子仅有轻微流鼻涕、咳嗽(无发热),且精神状态良好,通常不影响疫苗接种,但需告知医生当前症状,由医生评估后决定。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咳嗽、精神不振等,接种疫苗可能加重不适,或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。建议退热且症状完全消失后再接种。
孩子是过敏体质,如对尘螨、牛奶、花粉等过敏,若无疫苗成分交叉过敏,一般不影响接种,但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,以防罕见过敏反应。
如果对疫苗成分过敏,如对鸡蛋严重过敏(如曾发生过敏性休克),需避免接种流感疫苗(部分流感疫苗生产过程中可能残留微量卵清蛋白);对明胶过敏者应避免接种麻腮风疫苗等含明胶成分的疫苗。
在接种疫苗前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孩子的健康状况、用药史(如近期是否用免疫抑制剂)、过敏史,由医生评估是否继续接种或换用其他工艺疫苗。
早产儿、低体重儿如何接种疫苗?
目前,我国规定,早产儿和/或出生体重低于2.5公斤低出生体重儿,如医学评估稳定并且处于持续恢复状态(无需持续治疗的严重感染、代谢性疾病、急性肾脏疾病、肝脏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神经和呼吸道疾病),按照出生后实际月龄正常接种疫苗。
早产儿和低体重儿(出生体重<2.5公斤)的疫苗接种需要特别关注其免疫系统发育、疾病风险及疫苗安全性。无论胎龄或体重如何,疫苗接种的起始时间均按实际出生日期计算。
出生体重≥2公斤,乙肝疫苗可按常规程序(出生24小时内、1月龄、6月龄)接种3剂,而出生体重<2000g,出生后需接种1剂次(不计入常规程序),在满1月龄后重新按0-1-6月程序接种3剂(因小体重儿对首剂应答可能不足)。
母亲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阳性出生12小时内需接种乙肝疫苗+乙肝免疫球蛋白(HBIG),无论体重如何。体重小于2.5公斤婴儿,卡介苗暂缓接种,待体重达标后补种(通常需在3月龄前完成)。
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都得接种吗?
在我国,疫苗分为一类疫苗(国家免疫规划疫苗) 和二类疫苗(非免疫规划疫苗),两者在政策、费用、接种建议等方面存在差异。
所有已上市疫苗均通过国家药监局严格审批,生产工艺和安全性标准一致。二类疫苗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提供,主要受限于财政预算和公共卫生优先级。
一类疫苗是基础防护,必须按时接种;二类疫苗是重要补充,尤其推荐肺炎球菌、Hib、流感、HPV等疫苗。
大家选择时要遵循 “疾病危害大、疫苗效果好、经济可承受” 原则,为家人提供更全面的保护。
近期免疫规划政策有哪些变化?
近几年,中国免疫规划政策针对疫苗种类、接种程序、人群覆盖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,家长需重点关注以下变化和应对措施:
麻腮风疫苗(MMR):2020年起,全国范围实施 2剂次程序(原8月龄、18月龄),替代原有的1剂次麻疹疫苗,强化对腮腺炎和风疹的防护。
百白破疫苗(DTaP):2025年起,1岁前接种3剂次(2、4、6月龄各1剂),18月龄接种第4剂,6周岁接种百白破替代原有的白破疫苗(DT)。总而言之,百白破疫苗需接种5剂次。未按程序接种的儿童需进行及时补种。
各地政策不同,家长应定期核对孩子的接种记录,及时响应政策变化,关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调整程序等关键信息。通过“线上预约+线下咨询”结合,确保孩子获得最新、最全面的免疫保护。
如何查询接种记录和免疫规划信息?
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多种官方渠道进行:
预防接种证:每个孩子出生后都会领取《预防接种证》,所有接种信息都会由接种单位手工登记并盖章,建议定期核对接种记录是否完整。
接种点:携带孩子户口本或出生证明,到最初办理接种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查询,可打印完整的接种记录清单,无法到现场的,也可电话咨询接种点。
线上查询方式(推荐):关注“新疆疾控”公众号,在“疾控服务”模块,点击“接种查验”查询疫苗接种信息。查询到未接种的疫苗,需及时到辖区接种点补种。
其他方式:当地官方公布的APP查询/公众号信息最及时准确。如遇系统显示与接种证记录不符,以接种证记录为准,并及时联系接种单位核实更新。
孩子接种疫苗后需要注意什么?
孩子接种疫苗后的护理非常重要,正确的护理可以减少不适反应,确保疫苗发挥最佳效果。
接种完疫苗后在接种门诊观察至少30分钟,以防出现急性过敏反应(如呼吸困难、皮疹等),如出现严重过敏(罕见),医护人员会立即处理。
接种部位护理很重要,按压针眼1-2分钟止血,避免揉搓,口服疫苗(如轮状病毒疫苗)后30分钟内避免喂奶/进食,防止呕吐。
正常饮食,避免尝试新辅食(接种后2-3天),以防过敏误判。
接种后1-2天内避免剧烈运动(如游泳、跑跳),以减少接种部位疼痛或肿胀的风险。
接种疫苗后,很多接种医生都会叮嘱当天先不要给孩子洗澡。但其实,家长可以视孩子的情况自行掌握。要注意洗澡时和洗澡后的保暖工作,避免宝宝着凉。
温馨提示:微信搜索公众号【乌鲁木齐本地宝】,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【疫苗】可获乌市流感疫苗/流脑/百白破/狂犬疫苗等接种地点、联系方式及查询入口。